课程文献中心 更多>>

教师教育

作者: 周生芳
介绍:整理教师教育领域相关图书、政策法规、期刊文献、其他资讯等
主题: 职前教师教育 师范教育 教育实习 教育政策法规
文献总量:4977 期刊文献:4255 学位论文:646 图书:76
4人关注课程
关注

交流讨论

最新话题

朱旭东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卷)》(2019年)
2023年05月08
朱旭东、胡艳等著的《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9年出版。顾明远先生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做了总序,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五方面的成就: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科学的繁荣,以及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这是教育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成果。朱旭东等在《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卷)》中分七章总结了中国教师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第一章为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数量与质量;第二章是变革中的教师教育体系;第三章是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第四章是乡村教师队伍的供给与配备;第五章是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第六章是教师教育的思想与理论;最后一章是教师教育的未来展望,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以及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点赞 (0) 回复 (0)
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的《梁启超变法通议》(2002年)
2023年05月08
由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的《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由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何光宇在本书的《变法通议评介》一文中指出:梁启超的主张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变法……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新办学校;新办学校,就要改变科举制度;而要做这一切,就要首先改变官制。从变革政治制度开始,逐步推行各项效法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就是《变法通议》的主旨。本书中的《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等文章发表在1896-1898年的《时务报》上。变法维新思想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带动了一大批维新团体和维新刊物的诞生,从1896年至戊戌政变前,粤学会、湘学会、桂学会、知耻学会等维新变法的团体相继建立起来,数量多达24个;《时务报》《湘学报》《湘报》《知新报》《蜀报》等进步报刊也涌现出来,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人人谈维新的局面,何光宇评价到:“《变法通议》的宣传之功不可忽视。;
点赞 (0) 回复 (0)
《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1988年)
2023年05月08
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主编的《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1923年8月在北京正式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他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什么叫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智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共心。要造就整个的人,须有三种教育,分别是:文字教育——民智;生计教育——民生;公民教育——民德。总之,平民教育是养成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人。期望更多了解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同仁,可以关注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点赞 (0) 回复 (0)
朱小蔓《当代学校德育对话录:情感的关切》(2022年)
2023年05月08
朱小蔓等著的《当代学校德育对话录:情感的关切》,由四川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朱小蔓(1947-2020),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曾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德育》杂志社创社社长兼主编、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本书是朱小蔓教授历经十年,以“对话体方式对情感性学校德育原理所做的系统阐释,是一本新时期学校德育问题的讨论对话录。全书共八个专题,分别是:(1)道德潜能与基础性道德品质;(2)关注个体生活经验:自我文化建构;(3)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4)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促进人的道德成长;(5)知识、课程与学校德育;(6)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德育应对;(7)学会过公共生活:学校德育的生长方向;(8)以德为本:彰显学校管理的特质。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很多重要命题,例如“建立师生信任关系是一个情感培育过程,等等,另外,朱小蔓老师回应问题时所呈现的思想激越和智慧火花,至今仍饱含历史深意,值得品读。;
点赞 (0) 回复 (0)
共9页 <<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