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总第56期)2018第5期
教育教学发展动态
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师范学院分部) 主办
总第56期 2018年第5期
前 言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师范学院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特编辑此简刊介绍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改革与发展信息。各系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真诚希望大家为编辑工作建言献策,谢谢大家!
面向2030的教育质量:核心理念与保障模式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政策报告的文本分析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教育目标被列为第四项,也被称为“教育2030”。“教育2030”目标的完整表述是“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核心词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发展目标在“优”,而破题的重点在如何理解“质”。本文将通过系统分析相关文本,以期洞察国际组织对于“教育质量”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框架,更好地理解国际化话语体系下“优质教育”的内涵,提升质量建设相关政策的目标指向性与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优质教育”的提出:“教育2030”与质量意识的确立
(一)国际视野:优质的全民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全民教育是由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联合倡导的一项全球行动,是向全体少年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在许多国家,高辍学率与低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青壮年文盲再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仅仅依靠提高入学率、延长教育年限并不能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发挥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大量经济研究证明,教育的质量比教育的数量(学校教育的年限)更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国家战略:优质教育是各国政府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
国际话语体系对教育发展的关注重点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体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尽管各国在教育质量政策方面的指导理念与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需求:一是提高教育系统成效的需求。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效果及有效性。二是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需求。学习者、家庭、社区乃至国家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是要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及使用效率。三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求。四是应对未来复杂形势及多元文化等多重挑战的需求。教育质量的提升意味着要提升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应对与处理日益复杂的国家与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满足多元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三)教育视角:大规模标准化的学习成果评价引发热议
随着对教育产出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化,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开始将质量评估的重心由学校向学生转移、由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转移,更加关注学习活动本身、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特别是教育的产出环节——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国际性、地区性或国家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相继诞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及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实施大规模的学习成果的国家测验、试图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者到底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技能。二是教育系统运行得如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成果目标的实现。三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哪些特点或要素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如何改进。
二、“优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
国际组织关于教育质量的理解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什么是质量
首先,教育质量包含两个层面的质量:学习者层面和系统层面。前者主要指教育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在认知与非认知方面的发展;后者主要指教育资源得到公平配置及有效利用,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治民主、文化多元、国家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
其次,相关性是理解任何背景条件下的教育质量的核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什么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产出的看法,形成了对教育质量相关性的认识。
再次,教育质量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人力资本理论与基本人权是长期主导国际组织看待教育质量问题的两大基本观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再分配,因此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教育质量在此系统层面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有效性,在学习者层面更强调的是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标准化测验分数的提高。而在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的框架下,优质教育在系统层面则意味着更重视教育机会及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强调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在学习者层面则更关注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成果,不只是读写计算等认知能力,还包括生活技能、民主意识、公民素养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谁的质量
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的政策或报告文本在讨论“教育质量”问题时,关注点已从定义“什么是质量”转移到定义到底是“谁的质量”。2003年优质教育部长级圆桌会议公报强调,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教育质量的多元认知,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成果和如何实现上能够充分沟通,保证过程透明,最终不同群体能达成共识。
(三)如何评价质量
国际组织认为,当前教育质量评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评价内容上,更多的是关注经费、教师、基础设施等投入性要素的数量,而对投入性要素缺乏全面系统地分析。二是在评价方式上,以定量评估为主,仅靠外在显性指标对质量进行评判。三是在评价主体上,往往采用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
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产出,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认识。任何特定的教育及培训过程的相关性,决定了质量评价的本质。因此,国际组织呼吁在评价教育质量时,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及多元的方法,在测量技术上采用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估互补,在评价内容上实现对输入、环境、过程及产出各环节的全面关注,在评价主体层面实现内部自评与外部评价各司其职,在评价功能上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辅相成,在评价范式上实现超越单一范式的多元视角及方法论整合。
三、“优质教育”的分析框架:质量保障的基本模式
(一)学习者中心模式:人文主义的视角
(二)“输入—过程—输出”模式:经济理性的视角
(三)多维社会互动模式: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四、“优质教育”:教育质量观的价值超越
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优质教育”重申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回归,摒弃了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超越了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所谓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摒弃异化个人和将个人作为商品的学习体系,弃绝分裂民众和使之丧失人性的社会做法,重新肯定了人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只关系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元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与“教育2030”相呼应的《反思教育》,提出回归人本主义,承认“教育与知识作为共同利益”,为“共同利益”超越公与私之间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参见:吴凡. 面向2030的教育质量:核心理念与保障模式——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政策报告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2018,(1):132-141.)
电话:6421·7711转2316 联系人:周生芳 2018年9月5日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