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总第48期)2017第7期
教育教学发展动态
总第48期 2017年第7期
前 言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师范学院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特编辑此简刊介绍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改革与发展信息。各系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真诚希望大家为编辑工作建言献策,谢谢大家!
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探索
——以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
一些学校虽然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教育实践的目标还不是很明确,有时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
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
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充满怀疑,此时是对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引导的一个契机,但教育实践课程在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方面要求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诸类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分段”只是形式,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将教育教学实践分成如下六个模块:
认识学生。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
熟悉学习环境。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的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与教学实践。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提升从教能力。
尝试教育研究。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
组织班队活动。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明确班队活动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从而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
批改设计作业。具体的实践内容包括: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并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主体。师范生,也就是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
问题或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实践经验。
信念。师范生通过行动及行动中的反思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够指导后续行动的教育教学信念。
以上“四要素”的呈现方式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内容确定,以“观察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布置”的反思性实践教学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目标。师范生应通过研究等手段明确作为学习环境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二,布置任务。观察某班级的教室环境,进行记录。
第三,经验反思。反思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室环境有什么特点?墙面布置是否符合该学龄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教室里的围绕不同主题设计的区、角(如“英语学习角”)创设的内容是否丰富?教室环境布置的儿童参与情况?你有什么改进建议和措施?
第四,实施行动。反思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反思自己对教室环境的记录,提交反思报告。
第五,总结提升。总结实践和反思经验,如果让你来布置,你会怎样设计?
每个师生可以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
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参见:李梁.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探索——以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研究.2017,(4):152-158.)
[政策信息]
《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第25条提出:“扩大民办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依法依规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民办中小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前提下,可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38条提出:“学前教育阶段鼓励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中小学校要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特色办学优质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应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本科高等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此分工方案明确提出:“教育部要加强工作协调,及时跟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
(参见:教育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印发《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教发函〔2017〕88号,2017-07-07.来源:教育部网站)
电话:010-6421·7711转2417 邮箱:sfyjdt@buu.edu.cn
联系人:周生芳 2017年9月28日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