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简介(总第66期)2019第4期
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师范学院分部)主办
总第66期 2019年第4期
前 言
教师教育是师范学院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领域,关于教师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师范学院分部网站的学科导航栏目发布介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信息,读者可登录“中国知网”等数字资源平台查阅介绍的研究成果原文,并阅读提供的其他信息原文。
香港教师教育目标的连续性、变革与问题:1992-2017
1992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以下简称“教统会”)发布第五号报告书,提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教师教育机构升格的问题,这标志着香港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教统会提议通过合并罗富国教育学院、葛量洪教育学院、柏立基教育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成立香港教育学院。1994年,香港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1世纪教育蓝图,扩大课程改革的范围,并要求教师教育应该相应地培养专业人员。2001年,香港教育学院首次确立其“愿景、使命和主导价值”。2016年,香港教育学院升格为香港教育大学。2017年2月,香港教育大学更新了之前“愿景、使命”等中的相关陈述。
1992年至2017年之间,香港的教师教育目标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将首先具体呈现政府出台的两份文本,即教统会的第五号报告书(1992)和21世纪教育蓝图(2000)中的相关陈述。在教师教育机构方面,则选取香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提供机构——香港教育学院——时期的“愿景、使命和主导价值”(2001)和升格为香港教育大学之后提出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2017)中的相关陈述。
一、有关教师教育目标的文本陈述
陈述1:教统会第五号报告书(1992)
陈述2:21世纪教育蓝图(2000)
文件的陈述是:我们建议教师培训机构应该丰富职前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态度,具备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必备技能,为应对未来差异化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陈述3:香港教育学院的愿景、使命和主导价值(2001)
1997年,加拿大杰出教育学家许美德教授被任命为香港教育学院院长。许美德院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咨询后,提出了香港教育学院的“愿景”、“使命”和“主导价值”。具体陈述如下:
愿景:香港教育学院矢志于21世纪初成为一所提升教育质量及地位、享誉亚太地区的一流高等学府。我们致力于提供创新开放的研习环境、以“文行兼修、敬业爱生”为校训培养教师,使其能激发他们所教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体验学习的喜悦,充分发挥多元潜能,从而造就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
使命:为达致“共享学教喜悦,尽展赤子潜能”的愿景,本校将在社区联系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开办各项政府资助或自费课程,提供优质学位、深造、非学位及在职教育,为教学专业培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支持其终身学习及专业发展;从事以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革新为重点的应用研究;与学校及其他有关团体合作,推动教育的变革与更新;通过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方式,参与本港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主导价值:采纳学术、专业与服务社会合一的卓越概念;倡导幼儿教育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多元语文的熏陶,激励灵活思维,吸纳中外文化的精粹;倡导公民及道德教育,以在教院内外,促进社会公义与承担环境持续发展的责任;融合科技、创意艺术、体育及其他知识领域,启发多元潜能;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各界及世界先进,共同促进教育人员的专业精神及领导才能。致力推动教学及行政人员持续专业进修;等等。
陈述4:香港教育大学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
愿景:专注教育领域的研究、发展及创新,并进一步加强本校在亚太地区及以外的先导地位,借着高素质的研究及学术发展,持续提升在本地、区内与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矢志培育出色、关怀社群的教育及专业人士,为香港以至海外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使命:秉承“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以带领教育创新为首要使命,培育优秀而具道德承担的教育及专业人士,鼓励其终身学习,推动及支持教学、教师教育及教育相关学科的发展。
核心价值:专业、创新、道德责任、社会关怀、全球视野
二、香港教师教育目标的连续性
三、香港教师教育目标的变革
从上述四份文件来看,香港教师教育目标最大的变革不来自于文化依附,而是全球化的影响。香港教育学院在1994年建立之后,开始主动而公开地接受外部影响。其中,文化依附表现得非常明显。香港教育学院的教员要么在西方国家接受过教育,要么从西方国家招聘而来。他们参加西方国家的教育会议,采用西方的教科书,并在西方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把香港教育学院建设成教统会(1996)提出的“杰出的中心”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开始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因此,其“使命”陈述很清楚地体现了这种文化依附。总之,这些陈述强调了教师教育的西方价值、方向和实践,本土文化和历史之根被忽视。
四、香港教师教育目标陈述中的问题
香港教师教育目标陈述中的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1)政治维度;(2)历史/文化维度;(3)本土身份维度。简而言之,这些文件整体上反映出缺乏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重建导向。在文化方面,缺乏文化身份认同——目标陈述传递的是一种普遍性,中国文化传统几乎看不到;也缺乏本土视野,目标设置去情景化,目标制定没有建立在香港教育系统的独特性上。总体上,目标陈述倾向于展示教师教育规划中的工具特点和技术理性。
(一)政治维度
上述四份文件的相关陈述中,体现出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和连续性,都强调教师教育在服务学校儿童需要方面的工具和功能特性。通过提升教师培养的专业性,香港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在于满足学校儿童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文化维度
香港教育学院/大学的使命和愿景似乎是普世性的,人们很难看出有明确指向的身份认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重要的教育传统被忽视了。在香港回归中国后,对于一个95%的人口都是中国人的社会,期望恢复在英国殖民时代被忽略了的中国文化之根是正当和合理合法的,教育被期望成为重建人们文化之根的工具。因此,每个教育机构都有责任去继承、发展、推动和传递中国文化传统。
(三)本土维度
香港教师教育的目标中缺乏本土维度,这与目标的制定方式和目标制定主体密切相关。殖民时期的香港政府,其计划在总体上是应对性的、短视的,缺乏长期规划和承担。1982年,第一次对香港教育进行全方位诊断的是海外专家,而非本土学者。事实上,香港教育领域的大多数改革都是从英国借鉴或移植过来的,而非基于香港本土真实的背景研究。另外,许多教员都是从海外招聘而来。
五、结语
分析发现,香港的教师教育目标在1997年回归前和回归后体现了很强的连续性,变革方面则主要体现为从“文化依附”到“全球化”的转向。
(参见:田小红,钟泽. 香港教师教育目标的连续性、变革与问题:1992-2017[J].教师教育学报.2018,(6):75-82.)
电话:6421·7711转2316 联系人:周生芳 2019年3月22日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