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总第59期)2018第8期
教育教学发展动态
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师范学院分部) 主办
总第59期 2018年第8期
前 言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师范学院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特编辑此简刊介绍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改革与发展信息。各系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真诚希望大家为编辑工作建言献策,谢谢大家!
实践反思模式下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发展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萧恩(Donald A. Schon)出版了《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之后,“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师”、“反思性教师培养”等词语随即成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门话语。
反思不仅有助于职前教师梳理与审视自己先前作为学生而积累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初步认识,更有助于其在教师教育的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间搭起桥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培养本身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如何在职前教师培养中设计与开展反思活动,国际教师教育界已有积极的探索。美国学者泽茨纳(Zeichner)概括出六种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行动策略:行动研究;民族志课程探究;书面反思;辅导活动;课程分析与开发;反思性教学以及讨论对话。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明确提出培养反思实践者,要在教师教育中开展反思性教学、探究与质疑、反思性写作、实践辅导、教师教育者示范等活动来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加拿大学者吉姆·科赫(Kim Koh)等开展了通过问题学习促进职前教师反思的实践探索。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十分重视职前教师反思能力培养。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为创新教师教育,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实施了基于职业环境培养教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构建了“体验—提升—实践—反思”贯通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反思模式。
本文将对比研究传统培养模式与实践反思模式下教育硕士生的反思发展状况,为深入认识教育硕士生的成长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并为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实践反思型培养模式概况
传统的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一般是采用“课堂学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论文研究”的阶段化、时序化、模块化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处于分离状态,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指导也往往是由不同类别的教师来担当。虽然也强调在课程学习、教育实践和论文研究中要开展实践反思,但由于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反思活动要求与安排,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是难以逾越的屏障。
东北师范大学针对传统模式下教育硕士生培养中的难题,研究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于2013年研究设计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的综合改革方案,并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英语、地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全面实施。实践反思模式通过所构建的“基础实践+应用实践+研究实践”的教育实践体系,将教育实践贯穿于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第一学年的“基础实践”与课程学习并行设置,每周3天在大学进行课程学习,2天进入基地学校开展“基础实践”。 “基础实践”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硕士生感悟与体验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体会教师角色职责与职业生态,了解中学生特点,感悟和反思基础教育问题,然后再将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带回到研究生课堂学习中。“基础实践”采用递进式的实践任务与结构安排:实践准备、建立关系与身份融入、观察与参与、授课、课题研究、教学研讨与反思、实践展示等,将校情体验、评课、说课、教学设计、展示课教学、作业与试卷分析、辅导答疑、班会与学生活动组织、教育反思以及教研活动等融入各阶段。“基础实践”有观评课的反思要求,有实践日的小组反思会、每周的反思日志,另有8学时的反思专题讲座与练习,同时,其他课程学习中也有基于反思的研讨、反思作业等活动任务,力求通过教育实践与系统化、结构化的反思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第三学期的“应用实践”采用2个月全职模式。教育硕士在中学实践导师的指导下以全职准教师的身份独立开展2个月的全程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实践问题研究,目的是应用转化所学知识与理论,全面锻炼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研究实践”采取“全程嵌入+6个月增强”模式,不仅在“基础实践”和“应用实践”过程中有实践问题研究的任务与要求,而且在第三学期的后2个月和第四学期的4个月论文研究阶段回到基地学校,围绕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开展教育实践问题研究,目的是发展教育硕士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完成课程学习与应用实践的9个学科的教育硕士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31份,有效问卷226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32个问题,从教育硕士生的日常反思活动、课堂学习时反思、教育实践时反思、反思对专业成长的作用与影响等维度,来考察两种培养模式下教育硕士生的反思状况。
3、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
本研究使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实践反思模式有效促进了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发展
2、实践反思促进了教育硕士生的学习理解与实践能力提升
3、教育硕士生反思中更关注自身发展,而较少关注学生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1、融入职业环境培养有助于教育硕士生的反思发展与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所构建的在职业环境中培养教育硕士生的模式与平台,实现了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的贯通与融合。从实施的过程与成效来看,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教育硕士生对基础教育及教师职业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其在教育实践中深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科素养与教育理论素养,有利于教育硕士生反思活动的开展以及通过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基于反思的系统化、结构化教育实践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保障
3、主题式、有指导的反思活动是提高反思成效的重要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所开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不仅有一定课时量的反思专题讲座与练习,而且有定期的常态化反思任务,因而他们的反思能力发展以及反思对促进专业成长都优于传统培养模式。
4、强化教育硕士生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是改进教育硕士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教育硕士生更关注教学技能提升与自身专业发展,较少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虽然符合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征,但没有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会迷失教育教学的方向。因此,在改进与优化教育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实践活动、反思主题、研究问题等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了解和把握。
(参见:李广平,和立伟,张梦雅. 实践反思模式下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发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3):7-12.)
电话:6421·7711转2316 联系人:周生芳 2018年9月17日印制